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拈花走近佛:貼近佛心,你會更豁達
拈花走近佛:貼近佛心,你會更豁達

1、捨得放下,身輕心安

要體會佛法真理,追隨聖賢者行跡,必須先學會放下。如果我們不將過去的凡夫心趕快放下,又如何能學聖賢行跡呢?
——南懷瑾

佛語中講到,修煉的人在修行中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也無法修煉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體會到佛家箴言。

在人們口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當釋迦摩尼佛還在人世的時候,有一位叫作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的面前。這個婆羅門運用自己的神通,兩隻手各拿了一個大花瓶,前來獻佛。佛陀大聲地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於是聽從指教,將左手拿的花瓶放在地上。
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聽從指教,將右手拿的花瓶也放到了地上。
然後,佛陀還是向他說道:「放下!」
這次婆羅門無奈地回答:「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為何你還要我放下?」
佛陀聽了他的話,然後對他講道:「我的本意並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而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只有當你將這些都放下時,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佛說:「放下。」你將手中所持有的東西放下,但是,你心間的七情六欲,人間的欲望掙扎,你是否放下了?只有放下這些,才真正算是佛家箴言中所講的「放下」。

人生漫漫路途,一路行來,有許多的苦難和艱辛,也有許多的欲望和執著,只有將這些放下,留給心間一片空明,給自己一份清閒,生活才會顯得精彩。

大學開學的第一天,教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他站在講臺上,平舉著兩手,沒有說任何話。
所有的同學都為教授的這一舉動感到好奇,這時,教授說話了:「同學們,你們看我的手裡有什麼東西嗎?」
「沒有。」同學們一起回答,教授又問:「我手上現在承受著多大的重量呢?」
「零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教授頓了頓又問:「如果我的手一直以這樣的姿勢平舉著,十分鐘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同學們回答。
「如果我的手像這樣托一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你的手臂會疼。」有一個學生回答。
「你說得對,」教授點了點頭,「如果一直這樣托一整天呢?」
「你的手臂會變得麻木,肌肉會嚴重拉傷和麻痹,最後肯定得去醫院。」有同學在底下說道。
「是的,也許這樣托一整天後,我真的就得去醫院了。但是,在這期間我手上的重量變了嗎?」教授問道。
「沒有。」同學們一起回答。
「那麼,在我的手臂開始疼痛之前,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教授問道。
同學們有些疑惑不解,這時,有個同學說:「把手放下呀!」
「說得很對!」教授一邊將雙手放了下來,一邊說,「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我剛才平舉雙手那樣,時間長了,就會雙臂麻木,肌肉拉傷,因此,我們要學習放下。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不開心、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放下。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學習放下的過程,放下對權力的執著,我們才能收穫寧靜和淡泊;放下對金錢的貪戀,我們才能收穫安心和快樂;放下對他人的怨恨,我們才不會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只有學會放下,我們的心靈才會充滿陽光和溫暖,才能快樂的生活。」
停頓了一會兒,教授又接著說:「同學們,今天是你們大學生活的第一課,我希望你們能記住我今天所說的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放下的過程,當你們遇到煩惱、不開心、不快樂的時候,要學會放下,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充滿陽光。」

佛經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只有學會了放下,我們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諸多變故,心靈才能雲淡風輕。學會了放下,即使生活總是風生水起,我們的內心也依然會波瀾不驚。

 

2、放下那山的風光,看到這山的美好

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聰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開,慧質蘭心,只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
——弘一法師


放得下的人,臉上總是充滿陽光般暖暖的笑意,他們對生活沒有抱怨,沒有哀歎,他們舉重若輕,不多奢求一分,也不委屈自己。
放得下的人在取捨之際,不會跟隨個人的理想,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人云亦云,這時,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自己的臨界點。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平衡點,事物之間也有平衡點,或稱臨界點。臨界點之左之右都不是恰到好處,你能找到那個最佳的臨界點嗎?取捨之間就有這樣的臨界點。有時候取捨只在一念之間,悲喜也只在一念之間。
如今塵世中的人們,大多「終朝只恨聚無多」,做什麼都想贏,做什麼都不肯捨棄一分一毫。縱觀社會,橫看人生,既有餓死、窮死的,也有撐死、富死的,甚至有窩囊死的;有人因禍得福,有人因福得禍……不勝枚舉。何時該取,何時該舍?這個平衡點真是很難掌握,而天下也沒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去綜合權衡利弊得失。只要分析出利大於弊,即可作出取捨;而妄求只有利益,沒有弊處,就永遠選不對,心裡永遠不平衡。

一天,有一個人在沙漠裡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酷暑難熬。就在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屋裡居然還有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急忙上前取水,可不管怎麼做也抽不出半滴水來。這時,他看見抽水機旁有個裝滿了水的瓶子,瓶子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必須把瓶子裡的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
這可怎麼辦啊?能抽出水來固然是好,但要是水倒進去而抽不出水來怎麼辦?自己不是有可能會死在這裡嗎?假如將瓶中的水喝了,還能暫時遠離饑渴,為此,這個人猶豫不決。
思來想去,他最終還是將水倒進了抽水機,不一會兒,就抽出了清冽的泉水,他不僅喝了個夠,還帶足了水,最終走出了沙漠。
在臨走之前,他將瓶子裝滿水,然後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先捨棄瓶中的水,才能得到更多的水!

取捨間的看得開就在於此,發現平衡點,果斷地抉擇,然後在這個平衡點之上,把握平衡點,去輕鬆地感受取捨之後的快樂與美好。
其實,是苦是樂全在個人,每個人的渴求不同,每個人的快樂源泉也不同。瞭解自己,取捨亦符合自己的內心滿足,這便能快樂,也便擁有了取捨間的看得開。正如不愛珠寶的人,即使置身虛榮浮華之境,也無傷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對股票或鑽石並無多大興趣;滿足于田園生活的清雅之人,從不羡慕任何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愛好即方向,興趣即資本,性情即命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放得下。
作為人,什麼樣的人生最成功?沒有定論,全看個人。非要一味概之,就落入愚蠢的窠臼。完全照搬那些看似風光者的經驗與路徑,最終只會「舍」錯人「舍」錯事,最後取得的人生,貌似是自己曾經所羡慕和企求的,卻無論怎樣也快樂不起來,只有滿懷的懊惱,甚至可笑。
如果一定要給成功的人生下一個定義,給一個框架,那便是:當一切塵埃落定,自己覺得內心充盈,感覺到實實在在的幸福,而無關外界的眼光。
大部分的人總是容易陷入一個怪圈: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是否一定最適合你呢?你找到那個最適合你最能平衡你生活的臨界點了嗎?從現在開始,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身邊的愛人是你今生最最完美的理想伴侶,目前已經選擇的工作是你最最喜歡的工作吧!只有放下那山的風景,內心才能平衡,心靈才能寧靜,心情才能舒暢,也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山的關愛,感受到坦然與灑脫。
取捨間的智慧,全在一個「悟」字。佛家常常說一個人有「悟性」,說的便是一個人懂得取捨的智慧,知道何為可取之物,知道何為必捨之事,取捨之間,如蜻蜓點水,卻恰到好處。一念之間,卻把世事想透,不多取一分,也不胡亂捨棄。聰慧如此,必然幸福滿懷,於是就常聽人們說某某人好福氣,卻忘了自己其實也可以有「福氣」,只是曾幾何時,沒有掌握好取捨間的尺度與智慧,於是最終只能豔羨他人。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