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应用技术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物联网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医院对医疗信息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识别、病案识别其中,身份识别主要包括病人的身份识别、医生的身份识别,样品识别包括药品识别、医疗器械识别、化验品识别等,病案识别包括病况识别、体征识别等
1、病患信息管理病人的家族病史、各种检查、药物过敏等电子健康档案,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医生和护士可以做到对病患生命体征、治疗化疗等实时监测信息,杜绝用错药、打错针等现象,自动提醒护士进行发药、巡查等工作
2、医疗急救管理在伤员较多、无法取得家属联系、危重病患等特殊情况下,借助RFID技术的可靠、高效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快速实现病人身份确认,确定其姓名、紧急联系电话、家属等有关详细资料,完成入院登记手续,为急救病患争取了治疗的宝贵时间
3、药品存储将RFID技术应用在药品的存储、检核流程中,简化人工与纸本记录处理,防止缺货及方便药品召回,避免类似的药品名称、剂量与剂型之间发生混淆,强化药品管理,确保药品供给及时、准备
4、血液信息管理将RFID技术应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条形码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减少血液污染,实现多目标识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5、药品制剂防误通过在取药、配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在处方开立、护理给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环节实现对药品制剂的信息化管理,确认病患使用制剂之种类、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号等,避免用药疏失,病患用药安全
6、医疗器械与药品追溯通过准确记录物品和患者身份,包括产品使用环节的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产品信息、可能发生同样质量问题产品的地区、问题产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问题产品位置等信息,追溯到不良产品及相关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与药品,为事故处理提供有力支持我国于2007年首先试验建立了植入性医疗器械与患者直接关联的追溯系统,系统使用GSI标准标识医疗器械,并在上海地区的医院广泛应用
7、信息共享互联通过医疗信息和记录的共享互联,整合并形成一个发达的综合医疗网络一方面经过授权的医生可以翻查病人的病历、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患者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更换医生、医院;另一方面支持乡镇、社区医院在信息上与中心医院实现无缝对接,能攻实时地获取专家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等
8、新生儿防盗系统将大型综合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儿医院的母婴识别管理、婴儿防盗管理、通道权限相结合,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为婴儿采用一种切实可靠防止抱错的保护
9、报警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器械与病人的实时监控与跟踪,帮助病人发出紧急求救信号,防止病人私自出走,防止贵重器件毁损或被盗,保护温度敏感药品和实验室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