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從書生到扭轉乾坤:曾國藩傳奇
從書生到扭轉乾坤:曾國藩傳奇

1立志重要,立什麼樣的志更重要

有句話說得好:「想法決定活法。」有沒有志向和目標,決定了人生是傑出還是平庸;立什麼樣的志向,樹什麼樣的目標,決定了人生將收穫什麼樣的結果。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很多聖賢都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一樣,曾國藩也有著非常遠大的志向。道光十五年,他在有感而發的《乙未歲暮雜感》一詩中寫道: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一個廿五歲的青年能有這樣非凡的志氣,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其中《感春六首》最能表現他的雄心:

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
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
……
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從金鐘。
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

曾國藩還經常借詩文抒發自己的志趣,自比漢興之初的蕭何、陳平,漢末的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發掘出來,用為國家棟樑。他堅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雲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樣,有朝一日會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樑。
曾國藩的志向很宏大,實現起來自然困難重重。然而,志向堅定的他為了表達追求目標的決心,剛到北京時就寫下了《立志箴》:「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凶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滇之以信,一息尚活,永矢弗諼。」意思是:賢哲和帝王也都是父母所生,他們也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才成就了自己,而不是天生的。所以,只要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努力拚搏,就會有所成就。此外,從現在開始,我要做不後悔的事情,因為總後悔,積累多了,對自己也是一種負擔。努力就是要做最優秀的人,並且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可見,立志重要,立什麼樣的志更重要。要成就自己,必須早立志;而要立志,就必須立大志。對於出身農家,後來官至極品的曾國藩來說,自然也有自己遠大的志向。這個志向不是升官發財、封王拜相之類的世俗志向,而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遠大志向。他認為,升官發財、出將入相這些志向都是小志向,只有成為聖賢豪傑才是人生的至高追求。他還認為,聖賢豪傑都不是天生的,只要能夠立志,並且為此努力,任何人都能成為聖賢豪傑。
只要有明確而長遠的志向、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拚搏的精神,不斷地努力,就能向著自己期望的目標靠近。這個過程可能會困難重重、艱辛異常,但是只要堅持下來,不斷力求做得更好,就必定能實現自己的大志向。
有的人一事無成,並非是因為他們缺乏才能,而是因為他們缺少成功的要素。沒有雄心,就沒有披荊斬棘、攫獲成功的動力,自然也就不敢為自己制訂一個高遠的奮鬥目標。無論一個人有多麼超群的能力,如果缺乏高遠目標,都將難成大事。
美國行為學家吉格勒提出:「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實現了目標的一部分。」氣魄大方可成就大,起點高才能至高遠。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他們從一開始奮鬥的時候,心中就懷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從一開始就能為自己的奮鬥明確定位,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因為心中懷有大志,所以他們會逐漸培養出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養成一種理性的判斷方法和工作習慣。心中懷有遠大目標的人,與周圍的人相比,總是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思想境界,他們不像那些沒有目標的人那樣思想蒼白、格調低下,他們的每一天、每一秒都在為一個高遠的目標而奮鬥。
富有理想與遠景規劃能力的人,喜歡不斷地思索刺激進步的方法,並懂得將它們沉澱為某種特別的力量。
偉人心中有藍天,凡人心中有願望。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高尚的目標能切實地堅持,就能成就高尚的事業。」大目標促使人的生活特質更多地傾向於「幹事業」,小目標使人的生活主要是為了過日子。一個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有偉大的目標。

2出身再貧賤,努力後也能成功

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固然與時運、機遇等有關係,但能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自身強大與否。世間之事都是人做出來的,縱然有諸多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和攪擾,但決定事情成敗的終究還是人,一個人本身能力的強弱才是決定事情成敗的最主要因素。
曾國藩的成功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出身不是問題。出身再貧賤,努力後也一樣能夠成功,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自我奮鬥;資質也不是問題,中等資質的人同樣可以做出非凡的成就,關鍵在於自強不息。
曾國藩說:「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不是通過自立自強而成就自己的;所有成為聖人賢人者,也都各有其自立自強之道。」

曾國藩家族數百年來世代務農,沒有一個人取得過功名,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寒族。一無背景、二無靠山的曾國藩,其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奮鬥得來的。
如何奮鬥呢?曾國藩認為:「自強之道貴於銖積寸累,一步不可蹈空,一語不可矜張。」這是其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所以他一再強調要「徐圖自強」。
曾國藩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很聰明的人,他曾多次說過自己很駑鈍。他考進士考了三次,廿八歲才考上。而在和他同一時代的一些風雲人物裡,李鴻章廿四歲中進士,胡林翼廿五歲中進士,還有很多人一次就考中了。比較之下,他實在算不上多出色。他當時的起點也不高,是以同進士身分進的翰林院,這是他一輩子引以為憾的事情。又如,他一生都很喜歡下圍棋,但他的圍棋下得卻並不好,是有名的「臭棋簍子」。
曾國藩更不是豪雄。他多次說自己膽子要比一般人小得多。他在晚年時更膽小。在處理天津教案的時候,他老是跟別人說這件事情自己做得不好,不停地自責,害怕老百姓非議自己,害怕朝廷責怪自己。
至於身體方面,他可以說是一個「老病號」。三十歲那年,他得了嚴重的肺病,大口吐血,幾乎不治而亡;三十五歲開始生牛皮癬,這個癬病很厲害,全身很癢,這令他非常痛苦,覺得「幾無生人之樂」;五十多歲時,他又得了嚴重的高血壓病,常常眩暈;最後,六十一歲的他死於腦中風。

所以說,先天條件不足的曾國藩,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強不息和不斷挖掘潛能獲得的。
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過程,也是不斷挖掘自我潛力、開發自我「金礦」的過程。這種挑戰自我的做法,是對自我的不斷反抗,它往往會激起對自己更大的征服欲,由此,惡行得以消除,善舉得以光大。同時,自我的實力就在這種征服與反抗中不斷獲得增強,自我的「金礦」也不斷得到開採和變現。

3自強是前進路上的馬達

曾國藩認為:「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謀事在人」,他認為,真正的聖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於忠誠,並且以忠誠去影響天下人。也就是不置身事外,不做旁觀者,積極入世,盡自己的力量來做事情。為此,他主張「法桃李之不言」,「虛心實做」,宣導躬行。
當然,躬身做事就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力,沒有堅毅剛強的性格是堅持不下來的。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在總結曾國藩的成功之道時認為,曾國藩之所以能有所建樹,是因為曾國藩是個「宏毅」的人。宏毅,其實就是自強的另一種解讀。
龍夢蓀在為《曾文正公學案》所寫的序言中也說:「曾國藩之所以取得這麼巨大的成就,全都是從他品性的強毅、謙謹而來。正因為他有堅強的毅力,所以才能不斷地勉勵自己去追趕前人的腳步;才會獨來獨往,自成一套,以免庸俗。即使碰到人世間比較艱苦的境地,也絲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難百折,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正是因為他謙虛謹慎,總認為事情沒有止境,因此不敢恃才自傲。在待人接物上,他總是小心翼翼,絕不敢有所怠慢;在處理公務時,他也盡職盡責,唯恐有所疏忽。因為事情變化莫測,唯恐推斷有可能會出現失誤,所以他經常思考並且廣泛地徵求他人的意見;又因為國家公務千頭萬緒,擔心自己的才能和力量難以勝任,所以他會舉薦賢能共同圖議;他的學問之所以突飛猛進,道德情操之所以高尚,功績文章之所以光耀寰宇,確實是因為日就月將,有本有源的結果。」
從薛福成和龍夢蓀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堅毅剛強的稟性特點,是其能夠在困境中「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根本。

曾國藩小時候並沒有表現出很高的天賦。有一天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不知重複朗讀了多少遍,卻還是沒能背下來。這時候,他家裡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家的屋簷下,希望等他睡著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只見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準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聽著曾國藩朗誦,便能將文章背誦下來,可見他的天賦不差,但遺憾的是,他的天賦沒有用對路,所以只能做偷雞摸狗的事。而曾國藩堅信一分辛苦一分收穫,最終成為了「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成功者不會奢望天上掉餡餅,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積極地行動起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努力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報。他們相信天道酬勤,只有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成功女神的青睞。而庸人則整天想著投機取巧、只說不做,他們這種「因」,能得到的也就只有失敗的「果」。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其實就是勤奮。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付出。比起平庸的窮人,聰明的富人往往更願意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