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大歷史‧大文章(近代篇)──【大歷史的危機與反撲】(起於明代,迄於民國)
大歷史‧大文章(近代篇)──【大歷史的危機與反撲】(起於明代,迄於民國)
進本草綱目疏 李建元
 
李建元,明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李時珍的兒子,曾代父呈獻《本草綱目》和遺表,其餘生平事蹟不詳。李時珍(一五一八—一五九三),字東璧,號瀕湖,為明代有名的醫學家。二十四歲時,跟從父親李言聞習醫,勤讀古醫書。後來發現古代《本草》書有許多問題,乃進行修改。曾到許多地方採集、觀察藥草,做實地驗證。先後花費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參閱八百多家書籍,稿本經過三次修改,才完成《本草綱目》一書。此書為我國古代重要的醫書,曾被翻譯成數國文字。他另外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
 
背景
 
《本草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書,大約編成於漢代,原作者姓名已失傳;因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後人便把此書的著作歸於他的名下,所以又稱《神農本草經》。書名《本草》,乃因中藥包括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的藥物,其中以植物類的藥物占多數,故以《本草》為名,寓有以草類藥物主治疾病的意思。這部書在六朝以後,流傳得非常廣泛,唐、宋時,多次經由政府詔令纂修,增補了許多新的藥物。明代的李時珍,更以一己之力修改、補充古代的《本草》書,編撰《本草綱目》一書,完成集《本草》學大成的工作。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從小就受到醫學的薰陶。不過他早年仍致力於科舉,雖然十四歲就考中秀才,但考舉人卻遭到三次失敗。後來因見父親醫治病人和受自己患病幾乎喪命的影響,便在二十四歲時立志改行學醫。他在研讀古代醫書時,發現書上有不少錯誤,同時由於醫學的進步,新的藥物不斷增加,遂激起他修補醫書的念頭。
從三十五歲起,到六十一歲,李時珍花費了將近三十年的心血,一方面到各地調查藥物,一方面博覽八百多種各家醫書,艱辛地完成了五十二卷的《本草綱目》,全書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包括三百七十四種新藥),收集一萬一千九十六種藥方,並繪製三卷圖譜(有一千一百一十一幅插圖),足見其規模宏偉。
《本草綱目》著成後,未能立即刊行。直到李時珍死後三年(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才由他的兒子李建元獻給朝廷,卻被擱置一旁;後來經由南京書商胡承龍幫助,才使此書刊行傳世。
 
影響
 
《本草綱目》一書分成十六部,六十類,大致按照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標準排列,方法十分科學。此書矯正了一些不合理的傳說,也保存和介紹了許多前人的藥方、醫理,為初學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四百餘年來,習醫者莫不人手一部。一六○六年,此書傳入日本;一六四七年,波蘭人卜‧彌根將其譯成拉丁文;後來又有韓、法、德、英、俄等譯本,足見此書之受世人注重,價值的確不凡。
原文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奏,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
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諸書,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採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奉此。」
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切思之: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取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
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編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注解群氏,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寶,敢不上之明君?
昔炎黃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別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釋,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太宗命司空李勣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修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注,增藥一百種。召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
夷考其間,瑕疵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威蕤、女萎,二物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穀,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消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酸漿、苦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樓,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構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蘋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
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茯苓、番木鱉、金枯、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以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餘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即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著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全。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均戴。臣無任膽天仰聖之至。
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日進呈。十八日奉聖旨:「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
《本草綱目》
 
譯文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為遵奉朝廷訪求書籍的命令,進呈《本草》供給選擇,恭敬地呈奏:
我敬讀禮部儀制司制定的律文:「皇上下詔,命儒臣開辦書局,纂寫編修正史,將公文發佈於朝廷內外,凡是著名學者的書籍,與國家典章制度相關,以及記述君臣的事蹟,和其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等方面的書,只要成一家之言,可以流傳於未來的,立刻尋訪搜求,呈進朝廷,供給收錄於藝文志中。如果已經刻板印行,立刻呈送一部到禮部,如果願意親自呈送的,隨他的意思,奉此。」
先父李時珍,原來擔任楚王府的奉祠正,奉詔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縣知縣。生平專心求學,有意著作,曾撰成《本草》一書。即將印行,忽然逝世。留有遺表,命我代為呈獻。我再三思考:父親的遺命為人子的不遵行,怎能算是繼承父親的志願?父親留有遺書,為人子的不呈獻,怎能算是回應朝廷的詔命?何況現在正是纂修史書的時候,又遇到朝廷訪求書籍的機會,我不曾考量自己的粗淺鄙陋,不怕刀斧的殺戮,恭敬地呈述先父的遺表。
我的父親李時珍自幼身體瘦弱多病,長大後反應遲緩魯鈍,卻沉迷於書本,好像吃蔗糖一般。考察古書,印證今事,努力編纂書籍,刻苦從事辨正疑問、訂正錯誤,用心撰寫了許多書籍。謹思《本草》這部書,關係十分重大,各家的注解錯誤也多。三十歲時,全力校正錯誤,直到七十歲,才全部完成。鄉下人曝晒陽光、食用芹菜,還想獻給皇帝;臣子採集珠玉,怎敢不獻給聖明的君主呢?
從前神農氏分別穀物,嘗食藥草,而分別它們氣味的好壞;黃帝以岐伯為師,尊崇伯高,因而明白經穴脈絡的始末;遂有三卷的《神農本草經》,藝文志著錄為醫家的書籍。到了漢朝末年,李當之才加以校正修訂。到了梁朝,陶弘景又加以注釋,增加藥物三百六十五種,以符合重卦的數目。唐太宗命司空李勣重新修訂。長史蘇恭也上表請求修訂,增加藥物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令醫官劉翰詳細校訂。宋仁宗又下詔改正注釋,增加藥物一百種。醫官唐慎微受詔合取圖、書,編成《證類本草》,根據各種《本草》書,修訂增補五百種。從此以後,人人都認為是完整的《本草》書,醫生則視為深奧的寶典。
考察各書,發現有很多缺點。有應該分開卻混為一種的,如葳蕤、女萎,本是兩種藥材,卻合併成一種;有應該合併卻分開的,如南星、虎掌,本是一種藥物,卻分成兩種。生薑、薯是菜類,卻列入草部;檳榔、龍眼是果類,卻列入木部。八穀是百姓所食用的,不能明白分別它們的種類;三菘是日常食用的蔬菜,不能確實分別它們的名稱。黑豆、赤菽的大小形狀不同,卻合在一條;消石、芒硝涼熱性質不一,卻混淆注釋。將蘭花當作蘭草、卷丹當作百合,這是寇宗奭《本草衍義》的錯誤。認為黃精就是鉤吻、旋花就是山薑,這是陶弘景《名醫別錄》的錯誤。酸漿、苦膽,重見於草部、菜部,這是掌禹錫不夠仔細;天花、栝樓,重複出現圖形,這是蘇頌不夠詳明。五倍子是蟲造的窠巢,卻認為是樹木的果實;大蘋草就是田字草,卻錯指為浮萍。像這一類的缺失,多得不能一一陳述,只指出幾條,以顯示前人的錯誤。
假如不區分品類,怎能證明眾人的疑問?我不考量自己的卑賤愚昧,超過本分地從事刪改敘述,一方面刪改重複的,一方面補充遺漏的。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茯苓、番木鱉、金枯、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等等,就是現在所用的藥方,古代的書中卻沒有。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等等,都是土產糟粕,民間史書卻不記載。現在增加新的藥物共三百七十四種,根據舊書,分成十六部。雖然不是集大成,規模已經大略具備。有好幾種名稱或分散在各部的,標示它的正名為總綱,其餘的附注為子目。首先標出正名,其次彙集注解、辨明疑問、訂正錯誤,詳細說明出產的地點和形狀;其次敘述氣味、主治、附方,顯明本性與功用。上至上古的典籍,下至民間的小說,凡是相關的,無不收錄,雖然稱為醫書,實際上包括了物種的原理。
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先設立醫院,又設置醫學,在全國擴大仁心仁術。世宗肅皇帝已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於邊境四周擴充仁政仁聲。謹願皇上體會正道而保守已成的事業,遵循祖先的志業,端居明德的帝位,主持稽查文藝的大權,留心民間的困苦,再次纂修有關人命的醫書。特地詔命賢良的大臣,撰著清明時代的經典,治療身體,也治理國家。此書應該可以與日月爭奪光彩,延長國祚,也延長百姓的生命。我能夠不和草木一同腐朽,實在不敢奢望而感到無限恐懼。我李建元為了這點不夠完美的意見,煩擾皇上閱讀;或准予送交禮部,轉給史館選擇,或交給醫院,重新修訂。父子同懷恩德,不論生者死者,都會感恩。我非常感謝皇上的恩德。
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十一月進呈。十八日接到聖旨批示:「書本留供閱覽,並通知禮部,欽此。」
(蔣秋華 / 編寫整理)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