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著作品集36:獵人日記【全新譯校】

※【譯者序】
《獵人日記》作者屠格涅夫,是俄國近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該書是其成名作。這位偉大的作家全名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生於西曆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卒於一八八三年九月三日,是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一八一八年,屠格涅夫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母親卻是獨斷專橫的農奴主,擁有五千多個農奴,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他親身體驗了由他母親主持的農奴主教育方式的野蠻,同時也目睹了農奴主摧殘農奴的種種暴行,因而屠格涅夫從幼年時就產生了對農奴制的反感。這種反感後來形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因素,使他在十七世紀四○年代中後期到五○年代初期跟革命民主派的批評家們站在了一起。
就是這樣一個富有的地主之家深深影響了屠格涅夫,他的父母非常關心兒子的教育,聘請了最好的老師培養他,使他在十五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俄國最好的大學莫斯科大學,並於三年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後來他又到德國留學深造。在歐洲學習期間,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形成了他的西歐派觀點,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也主張對俄國社會實行漸進的改革,不贊成以革命的方式解決俄國的社會問題。
一八四三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到別林斯基的好評,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十九世紀四○年代末發表《獵人日記》。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一八五六)、《貴族之家》(一八五九)、《前夜》(一八六○)、《父與子》(一八六二)、《煙》(一八六七)、《處女地》(一八五九)。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一八四八年六月的巴黎巷戰中。
一八六二年創作的《父與子》更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係,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鬥,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激烈爭論。從六○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獵人日記》出版於一八五二年,這部作品使他進入俄國傑出作家的行列。作品中鮮明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引起了沙皇當局的極大關注,並且他被藉故拘留,後又被流放近兩年。
《獵人日記》作為一部隨筆性的紀實文學作品,通過一個獵人出獵路途上的見聞,真實記錄了沙皇專制統治下農奴主和農奴的生存狀態。全書包括二十五個短篇故事,描寫了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淩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所寫的眾多人物,主要可分為截然對立的兩大類:一類是作者以「從以前沒有任何人這樣接近過的」視角去描寫的農民形象,比如《霍里和卡利內奇》中的兩位主人公、《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奇揚》中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農奴哲學家卡奇揚等;另一類則是作者懷著憎惡之情加以刻畫的地主形象,比如《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中,地位顯赫的茲維爾科夫夥同他那個俗不可耐的臭婆娘、《彼得·彼得洛維奇·卡拉塔耶夫》中那對刁蠻兇狠的姊妹地主婆。通過對兩類人物的不同態度和評價,清楚顯示了作者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傾向。
作品中對大自然富有詩意的描寫和敘述中的抒情筆調,增添了它的藝術魅力,其中關於森林、沼澤和天氣的描寫,使人對於俄羅斯的田野產生一種親切感,作品所展示的美麗自然風光,是烘托主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